ag真人游戏技巧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ag真人游戏技巧 > 新闻动态 >

诗之含蓄,不是写不出本该写出的东西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1:11    点击次数:67

   中国诗歌报(中诗报),让诗歌温暖人生!

图片

图片

诗之含蓄,不是写不出本该写出的东西

作者/左建协(剑石)

(本文原创,侵权必究)我辅导群里有位诗友写了一首《给你》:

我的心中

种下一首首诗歌

为什么长出的都是你的倩影

我的窗前

布置一片片美丽的梦境

为什么总被你的纤指叩醒

我某个欠雅的举动

即将萌生

为什么却被你的明眸除清

在你的门前

燃起劲舞狂歌啊

为什么天空噙满我的悲伤和泪光

看后,我觉得他没写出本该写出的东西。因为诗中这些“为什么”的发问,让读者寻得的,不过是“你非常美丽,非常纯洁”、“我非常爱你、想你”之类既陈旧又笼统的答案。而一陈旧、一笼统,便空洞无物,便缺乏新意,没有价值了。

于是我对他说:这首诗本末倒置了,诗中提出的四个“为什么”,才是你应该回答的;你现在只写出了果,没写出因;这因,才是真正能够启人心智、涤人心灵,最该写出来的东西。

可有诗友疑惑:这种以“为什么”发问的方式,是不是含蓄呢?

可以肯定地回答:不是,绝对不是!为了讲清楚,我从三个层面给予解答:

1、运用“为什么”、“是什么”、“怎么办”之类的发问写诗,是一种常见手法。疑问句有多种类型,但在诗中多是设问,即自问自答,不需要读者回答;其目的,是为了把问题突出出来,吸引读者注意看自己如何回答;而不是作者不予回答,或自己就没有答案,无法回答,给读者“留作业”。

只是,有些诗的回答比较明确、比较直接;有些诗的回答比较含蓄,比较隐晦。

回答明确的,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著名诗人臧克家的《人民是什么》、艾青的《我爱这土地》等等。这些诗网上很好查,故只摘录臧克家《人民是什么》中五节的后三节:

人民是什么?

人民是木偶吗?

你挑着它,牵着它,

叫它动它才动,叫它说话它才说话。

人民是什么?

人民是一个抽象名词吗?

拿它做装潢“宣言”“文告”的字眼,

拿它做攻击敌人的矛和维护自己的盾牌。

人民是什么?人民是什么?

这用不到我来告诉,

他们在用行动

作着回答!

这首诗回答了作者提出的“人民是什么”的问题,但其回答,不是直接从正面的回答,如强调人民是国家的基石,是国家力量的源泉等;而是通过陈述人民被国民党作践下的“样子”,用“人民不应该成为什么”回答了“人民应该是什么”。从而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愚弄人民,维护反动统治的阶级本性。

2、大多数诗的回答则比较含蓄。这是诗歌应有的品质,和应该坚持的方向。

诗之含蓄,不是不回答本该回答的问题,而是不直接回答或不完全回答,即通过各种手法构筑全诗的诗性语境,特别是用意象、意境、留白、跳跃等方式,把自己的主张或认识间接地、暗地里给予回答。这样写的好处是,能把读者吸引到诗歌的“再创作”中来,通过想象和“拉进自我”,在享受诗美的过程中寻得诗旨。请看享有“新边塞诗人”称誉的昌耀的《斯人》:

静极——谁的叹嘘?

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,在那里攀缘而走

地球这壁,一人无语独坐。

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长期流放在青海的荒凉之地。此诗写于1985年。开头写“静极”,后边写地球那边有人“在风雨中奔走”,一静一动构成了强烈反差,最后以“一人无语独坐”的极端含蓄,表现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和疑虑,并创造了一个思想者的丰满形象。再看“贵州诗人群”代表人物黄翔的《独唱》:

我是谁

我是瀑布的孤魂

一首永久离群索居的

我的漂泊的歌声是梦的

游踪

我的唯一的听众

是沉寂

黄翔是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出来的当代诗人。经历比较坎坷。作品以反思社会、探讨人性著称。此诗写于1962年。

开头以“我是谁”的发问切入,随后作了四个层次的回答。但这些回答都不是理性的、直白的,而是意象的、含蓄的、隐晦的,读者需要反复品读,甚至了解我国大跃进时期的社会背景,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,才能感知其中包含的、对当时普遍存在的说假话等浮夸风的深刻批判和质疑,并体悟到一种难得的个人清醒。

3一首诗写不出本该写出的东西,是很多初学者的通病。《给你》不过是用了几个“为什么”。究其原因,可能跟不知道怎样运用“为什么”的写作方式有关;也可能是灵感突发,想到某一个句子、一个意象等,觉得不错,就开始由此扩写;还可能是不懂得排比结构的写作要求,硬性拼凑了这么几节……但真正的原因,则是不善于思考生活,缺乏人生感悟,动笔前没形成明确的主题造成的。

说得再具体点,《给你》用四个为什么写了四节,作者得围绕一个主题,从四个不同的方面给予回答。这难度得多大啊!一个初学者,怎么能写出来呢?

——由此,我们应该悟出:诗歌是反映社会、反映生活、反映人生的;没有这方面的深刻感受和感悟,就不要写诗;硬写,即便是写出来,也没有任何意义。

4、“为什么”之类的发问,会出现在诗中的不同位置。《给你》出现在每一节首句,有的诗会出现在最后。遗憾的是,手头没有很好的诗例,找了童诗作者韦可的一首小诗《我变成一只猫》,附在这里吧:

猫与我最大的不同

猫无聊时

会咬毛绒球

当玩具耍

猫咪变成我

上课可以蹦来蹦去

就算老师批评

它也听不懂

呼噜呼噜只管睡觉

放学后追着蝴蝶的

是我?

还是猫?

最后两句发问,显然不是让读者回答。全诗借猫的无拘无束写孩子追求自由,前边两节写猫的表现,实际已写出孩子心中的向往。最后的发问,则是一种引深手法,目的和作用都是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,得出更加清楚的认识。

也可以说,诗中的最后发问,是一种写作策略,跟我们在网上发表一篇短文后,最后会问网友有什么看法,是一样的情形。细究起来,也许是作者做了一定回答后,怕自己回答得不全面、不彻底,或是觉得还可能有别的答案,才这样发问的。

图片

左建协(剑石),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原邢台日报、牛城晚报副刊部资深编辑,河北省音乐文学协会会员。所写的诗技专著《现代诗写作基础技法》由线装书局出版,有欲购此书者,请直接加左建协本人18831954087(微信)联系,非诚勿扰!

本栏编辑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ag真人游戏技巧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